发表日期:2024-10-21 09:59:43 点击次数:418次
在东北边陲,三江平原沃野千里。站在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七星农场“万亩大地号”旁,登上瞭望塔俯瞰八五九农场稻田画,徜徉在创业农场“糯稻文化园”木栈道上……满眼都是丰收场景,稻穗沉甸低垂,玉米蜡熟金黄,大豆籽粒饱满——又是一个丰收年!
黑龙江是我国产粮第一大省,也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的地方。在农业领域,北大荒集团已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队”、农业现代化的“排头兵”。作为农业“国家队”梯队中的重要一员,近年来,建三江分公司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不断推动新技术集成应用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持续拓展农业发展空间,努力打造农业新质生产力实践地,促进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量发展。
科技助力“五良”融合,催生农业发展新动能
——突出“会”种地属性,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和集成性应用,引领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
粮安天下。位于三江平原腹地的建三江分公司,水稻种植面积稳定在1000万亩左右,且单产、总产均全国领先,粳稻产量占全国的1/35,被誉为“中国绿色米都”;建三江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商品率达97%,全国每35碗米饭中,就有1碗来自建三江。
北大荒“会”种地。这种能力体现在劳动生产率上,通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关键是集成应用各项先进技术,建三江实现劳均生产粮食83吨——国内最高,并已达到甚至超越世界发达国家水平。
记者在建三江创业农场“糯稻文化园”看到,这里和中国科学院院士钱前合作繁育的9个糯稻新品种竞相生长,多项种植先进技术在这里集成应用,多个智慧农业场景在这里叠加呈现。
“按分公司统一部署,我们从2018年开始集成应用22项水稻种植先进技术,包括温汤浸种、暗室叠盘育秧、标准化格田改造、侧深施肥等。”农场总经理崔少宁说,“我们把水稻种植周期按7~10天划分,每个环节用关键技术精准把控。比如双氧催芽,可以抢出农时,让水稻多长1片叶,不要小看这1片叶,在收获时可是实打实的产量。”
建三江将现代农业先进技术集成应用到极致,作用到影响水稻产量的每一片叶、每一个芽、每一条根上。正是如此,让常规种植比一般水稻产量低100斤的糯稻硬是拉平了产量,同时价格更稳定,也让糯稻在建三江广泛种植。如今建三江种植糯稻200万亩左右,占全国的1/6左右。
“我们还注重探索传统技术改造升级。”崔少宁指着远处呈现宽窄行生长的水稻说,“宽窄行插秧作为一项老技术之前很少用了,但随着国产农机具的提档升级,我们将这项技术和侧深施肥技术配合使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每平方米可增加秧苗5~6穴,这样每亩可增加70~80元收入。”
在建三江八五九农场“禾能空间”数智馆,通过沉浸式空间互动等方式,详细讲述了从“一颗种”到“一粒粮”的全过程,游客可深入感受每一项现代农业先进技术带给水稻植株的影响。
建三江将现代农业先进技术优化集成,进一步形成标准,推广到分公司所有16个农场,要求实行“工程化设计、工厂化管理、模式化栽培”,实现农业生产“四全”(全作物、全面积、全方位、全过程)标准化全覆盖。
技术集成和推广,让建三江水稻种植水平在全国领先,同时种子用量减少10%,秧田育秧时间缩短7~9天,出苗率和秧苗素质大幅提高,亩减化肥15%、节约用水50立方米以上。
通过科技助力,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建三江实现了“五良”(良种、良田、良法、良机、良制)融合的良好局面,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77.07%,科技成果转化率达到98%以上,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
目前,建三江建有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综合试验站3个、院士工作站1个;承担各级科技项目78项,其中国家级17项、省级22项,获得专利总数10项,取得授权注册商标数46个、有效著作权11个。同时,大力开展科技指导和技术培训,累计培训289期、培训种植户10万人次以上,培训覆盖率达到100%。
在建三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智能温室,记者见到了今年6月从广东从化运来的“网红”荔枝树,如今这棵树已经在祖国北疆“安家”,长出了新芽。
“正因为我们园区的科研能力,可以进行精准温湿度把控和水肥管理,荔枝树才在此‘落户’,明年就能结出果实了。”园区技术人员汪敏说。同时,园区还种有菠萝蜜、香蕉、莲雾、芒果等热带和亚热带水果60多种。
这只是该园区的一项工作。这个从2004年开始建设的园区,具有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技术推广带动、成果转化示范、农业人才培训和休闲旅游观光等六大功能,2010年被命名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022年国务院同意将该园区建设为黑龙江佳木斯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迎来新的发展契机。
多年来,该园区累计完成各级科研课题576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2项,引进作物新品种900多个。现有科技人员30人,平均年龄仅有32岁,是一支年轻有战斗力的队伍,他们还承担了黑土地保护和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任务。
如今,经过共同努力,建三江黑土耕地保护成效斐然。建立监测点702个,通过农艺、农技、工程、生态等综合措施全面开展黑土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工作,2018年至2021年土壤有机质含量由3.7%提高到3.83%。“三江模式”也被列为《国家黑土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21-2025年)》主推技术。
通过科技助力,各项先进技术集成应用为建三江粮食大面积单产提升奠定基础,去年全国农垦系统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推进会就在这里召开。如今建三江1200万亩耕地区域集中连片,年均生产粮食138亿斤、粮食单产达到600公斤以上,成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创新配置生产要素,探索农业发展新模式
——突出“慧”种地属性,发挥信息这一关键要素作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建设无人农场,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当信息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融入农业,连种地都会充满浓浓的“科技范儿”。
前段时间,建三江红卫农场抓住夏管关键时期为水稻开展“一喷多促”作业,与以往一人一天只能喷十几亩地相比,无人机一小时可喷180亩地,效率大大提高了!同时通过多光谱航空遥感生成施肥“处方图”,将数据上传植保无人机进行变量施肥,既节肥又精准。
这里是较早进行智慧农业实践的地方之一,全国首轮农业全过程无人作业项目启动仪式就在红卫农场举行。他们建设3600亩智慧农业先行示范区,可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驾驶作业,每亩节约成本50元左右、增产3%~5%。在示范区带动下,全农场智能农机应用水平达60%。
1997年出生的孙航是示范区仅有的5名管理者之一,他通过手机向记者介绍智能农机操作系统:“我们应用‘空天地人’一体化管理体系,可以量身定做‘地块级’解决方案,有了手机这个新农具后,轻轻一点就能指挥‘千军万马’。”
针对插秧人工成本高的问题,他们不断攻关试验,实现了多机协同作业,插秧机可实现多台机车同时出库、进地插秧、自主转弯等,还能自主规划路径及圈边插秧作业,把以前需要三个人的作业减少到只需一个人搬运苗盘,单这一项每个生产季就为农场节约人工成本200多万元。
基层实践更需要顶层设计指导。
北大荒“慧”种地——北大荒集团从2017年开始布局智慧农业,出台《集团“数字三江”建设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为4681万亩耕地、26万个地块、56万种植户、78万台农机具建立“身份证”,实现“一图观家底”;先后启动建设三批30个数字农场试点、3个农业创新应用示范基地、11个智慧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同时,集团信息有限公司自主开发的北大荒农服App,涵盖土地承包、农事服务、农业补贴等10大功能模块。截至目前,累计注册用户59万人,线上土地承包累计收费749亿元,农机调度作业1.2亿亩次,农业投入品达到1836个,13家银行进驻平台线上贷款超过206亿元。
按照集团部署,建三江分公司近年来规模化推进智慧农业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以上,依托农业生产全场景优势,以加强创新性、引领性和应用性为核心,短短7年时间先后历经探索、试验示范、规模化推动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在推动智慧农业发展进程上展现出了“三江速度”,在垦区乃至全国都走在了前列。
“这就相当增加了一个‘智慧大脑’,能实现数字映射、智能化模拟,对部分‘泵、井、闸、阀’同步仿真运行,虚实交互,并结合数据控制中心和手机App可实现远程操控,让灌区真正实现可操控、可分析、可预测。”农场水务局副局长于成坤说。
该示范区借助先进的传感器和监测技术,可对田间水位进行精准控制和土壤墒情实时掌握,以此科学确定作物需水量和施肥量,从而实现田间水管理的无人化和精细化。智慧管控平台还能根据作物生长期田间水位变化,自动设置蓄水闸门启闭高度、提水泵站启闭状态及末端阀门灌溉时间。
目前灌区主体工程全面收官,60余万亩良田饮上龙江水,年可增产粮食3万吨以上,带来直接经济效益8000万元以上,年压采地下水2亿立方米。农场还大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让种植户颠覆了“水稻水稻全凭水泡”的传统认知,年节水超3500万立方米。
依托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今年建三江配套农田物联网设备、智能灌排设备近1.7万台套。“我们集成5G、物联网、大数据、北斗导航、卫星遥感、无人驾驶等数字农业技术及装备,建设9个‘管理可量化、数据可利用、经验可复制’的智慧农场群,去年完成少人、无人化作业面积1059.5万亩次,为推广全域智慧农场奠定了基础。”分公司总经理助理任荣荣说。
横向联合纵向延伸,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突出“惠”种地属性,跨区域大力开展社会化服务,跨产业延长产业链条,推动现代化大农业深度转型升级
在我国,农业发展空间是极其受限的,不论是地理空间还是产业空间,要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就要勇于打破空间壁垒,在深度融合中寻求破题。
实践证明,在粮食生产领域,集成度高、技术先进、装备精良、体系健全的“北大荒模式”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如何将这种模式复制推广?这就需要横向联合,开展广泛深入的垦地合作,从“会”种地向“惠”种地转变——做给农民看、领着农民干、帮着农民赚。
北大荒集团将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垦地融合一体化发展作为重大战略抓紧抓实,去年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7886.5万亩次,含全程托管871.2万亩,省内全程托管地块与农民自耕地相比,大豆、水稻、玉米亩增产分别达50斤、120斤、200斤以上;省外全程托管地块与农民自耕地相比,水稻、玉米、小麦亩增产普遍达100斤以上。
在八五九农场,记者通过远程视频系统看到,农场与江苏无锡市惠山区玉祁街道合作开展全程托管服务的5000亩水稻长势良好,虽然跨越2000多公里,但工作人员可通过系统实时监控作物生长各项数据,并提出操作建议。
“我们发挥北大荒优势,通过推进‘1241’农业社会化服务模式与地方‘结对子’,得到当地政府一致认可。如今这种合作不断深入,我们与惠山区共同打造了乌苏苏里农业产业园,并成功获批无锡市级农业产业园,合作进一步辐射带动滨湖区马山街道2500亩农田托管服务和浙江湖州4700亩技术托管服务。”农场党群工作部部长乔丹说。
建三江分公司在省外共创办农服示范点19个,累计服务面积约18230亩。“十四五”期间,北大荒集团力争完成3.65亿亩农业社会化服务,实现粮食产能500亿斤。
建三江因“粮”而兴,然而相对单一的产业结构也限制了公司发展。近年来,建三江创新思路,在产业纵深上做好“接二连三”文章,深入挖掘农业、生态和文化资源,探索“以农为基、以文为魂、以旅为形”的发展新路,把农文旅融合作为激活产业棋局、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一招。
今年6月底,北大荒·建三江粳稻产业发展大会暨优质粳糯稻产品交易会隆重举行,这不仅是一次糯米产业盛会,更是一次展示建三江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会。
会议期间,创业农场“糯稻文化园”里游人如织,有的在网红打卡点以稻田为背景留影拍照,有的“追星”自主设计的卡通人物“糯小侠”纷纷购买糯米产品,身旁的木栈道上放置着各种介绍糯米知识的展示牌……
这是创业农场将建三江糯米品牌打造成“中国糯米第一品牌”的创新举措。在此影响下,今年农场与五芳斋、古越龙山等企业签订了20多万亩糯稻意向订单。
对于建三江智慧农业发展水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曾评价说创造了“五个世界之最”——规模最大、设备最多、项目最全、水平最高、程度最高!
当“智能化”遇到“机械化”,所产生的效果便被叠加式放大。记者在建三江胜利农场看到,农场自主改装的加肥机正在田间作业,机器可精准识别牵引拖拉机和施肥漏斗,加肥结束后便自动停止并调头等待下一次作业,能有效解决多点多次加肥难题。
这里是全省旱区最早实行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的农场之一。他们率先引进3台国产首款商业化CVT智能拖拉机,结合农场实际组织适配智能化改造。“这种改造是被动也是主动,能有效解决大型农机依赖国外带来的‘卡脖子’问题。”农场副书记王树军说,目前农场已改造收割机、拖拉机、喷药机等智能化农机装备15台(套)。
建三江在旱田生产中,通过对拖拉机、高地隙自走式喷药机、收割机等改装升级,实现耕种管收全程无人化多机协同作业,作业质量和标准大幅度提升,亩减药15%~20%。
目前,建三江已形成国内最大的农业机械群,农业机械保有量达到60.5万台件,农机总动力达到456.6万千瓦,农机装备水平已达到或超过世界发达国家,全程机械化程度居全国之首,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9.8%,农机智能化作业水平达到20%。
信息要素与现代化大农业具有“天生”的适配性,智慧农业在建三江找到了多个应用场景。
在前进农场数字灌区示范区,数字展厅大屏幕上呈现出的灌区模拟仿真运行动态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是农场利用信息技术在全国率先建设的数字孪生灌区项目,将示范区全域地形地貌1∶1数据建模,并运用数字孪生技术,从输配水过程、灌排过程等进行数字化映射,做到仿真模拟。
在八五九农场,游客登上“稻梦乌苏农乐园”内瞭望塔,俯瞰主题为“福稻八五九”的全国最大单体稻田画;搭乘小火车,到白鹳湿地感受自然美景,还可以通过湿地中人为保留下来的部分垦荒原貌,了解当年北大荒人战天斗地的精神和意志……
今年,八五九农场聚焦“农业航母梦”和“优质稻米梦”,精心打造了“禾能空间”数智馆,将现代化大农业生产全过程利用数字化手段集中展示,让消费者通过云上互联共享、MR等技术手段可以远程体验北大荒大米的优良品质,形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粒米,凝结着北大荒人的智慧和汗水,也联结着五湖四海的宾客。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展了农业发展空间,建三江成功将农产品销售和品牌推广紧密结合,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通过50多年辛勤耕耘,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已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粳稻生产基地。“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三江将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聚焦全球视角抢占制高点,为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三江方案’,推动现代化大农业高质量发展。”建三江分公司党委书记苍云说。
(来源:农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