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8-08-23 10:11:58 点击次数:630次
驱车行驶在东宁市大肚川镇、老黑山镇公路上,两侧黑木耳等菌类生产基地、大棚格外醒目,一排排或立着、或挂着的菌袋上黑木耳长势喜人,尽情弹奏着丰收的动人旋律。然而,在东宁人的心里,更让他们感到喜悦的是这栽培菌袋废弃后有了更好的归宿,黑木耳产业绿色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
东宁市山多地少,全市多年来坚持发展黑木耳产业,栽培规模和质量效益逐年提升,年生产规模达12.5亿袋,产量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带动4万余户菌农致富,是名副其实的全国最大黑木耳生产基地。然而,黑木耳产业在繁荣发展、拉动农民增收的同时,也面临着废弃菌袋无法“消化”的问题,废弃菌袋综合处理迫在眉睫。
据相关数据统计,东宁市每年产生废弃菌袋约25万吨,其中菌包塑料袋2500吨。“以往农民一扔了之,在河道里能堆到一人高。”东宁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4年前东宁全市有29处重点污染区域,虽然采取了集中堆放、宣传教育等方式展开治理,但效果欠佳。全面提高废弃菌袋利用率,成为了推动黑木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给我们老百姓带来了实惠,黑木耳越种越多,但这些废弃菌袋也着实让我们犯难。”提起过去那些被废弃菌袋困扰的日子,大肚川镇大肚川村菌农一脸委屈地说,“扔得大道上、河里哪都是,我们自己都看不下去眼儿,咱也知道这玩意儿污染环境,不扔也没招呀。”
产业发展不能以环境污染为代价。东宁市积极探索废弃菌袋源头管理、袋料分离和综合利用的有效途径,因地制宜开展了集中回收、企业化运作和塑料燃料肥料多渠道利用,让黑木耳产业走上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在位于东宁镇夹信子村的黑龙江新思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废旧菌袋堆积成一座高约3米的“菌袋山”。东宁市以行政村为单位建设标准化堆放场,实行定点堆放、集中处理。目前,东宁市已建成65个标准化集中堆放场,实现了对全市100个行政村的全覆盖,进入堆放场的废弃菌袋达9.7亿袋,进场率达到97%。
堆放问题得到了解决,袋料分离及综合利用更是让废旧菌袋“变废为宝”。“菌糠用来做生物质燃料、做有机肥料,都是好东西。”黑龙江新思再生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经理张宁这样说。目前,东宁市各堆放场已陆续投入使用50台大型袋料分离机,无分离机的堆放场由经营主体将菌袋转运至其他堆放场进行袋料分离。
“菌包塑料袋经过清洗加工,被处理成塑料颗粒,不愁卖。”东宁市东达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松军略显自豪地说。菌糠直接销售、加工颗粒燃料、加工有机肥、塑料袋造粒……在综合利用方面,东宁市更是迈出了一大步,让人们看到了黑木耳产业绿色发展的光明未来。“去年全村黑木耳生产规模达6500万袋,菌包塑料袋处理率已达100%,以往塑料袋乱飞,菌袋乱扔的景象成为了历史。”东宁镇大城子村党支部书记丛银锋这样说。
据了解,去年东宁市废旧菌袋燃料化利用2.9亿袋,肥料化利用1.6亿袋,综合利用量占总量的45%。受菌袋潮湿等原因影响,剩余未处理的5.2亿袋,都已集中在堆放场。让废旧菌袋“变废为宝”,推动黑木耳产业绿色发展,东宁市干部群众有更足的信心。
(来源:牡丹江市农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