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日期:2019-07-08 09:24:17 点击次数:386次
“兴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产业扶贫是推动精准脱贫的治本之策。在推进精准扶贫过程中,林口县立足本县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产业。目前,该县已与步长集团、宏熙药业等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使中药材种植产业成为林口农民致富的新“药匙”。
走进林口县青山镇亚河村的田野里,一排排成方连片的小拱棚特别引人注目。拱棚外一颗颗沙棘树青葱嫩绿,拱棚内绿油油的西洋参长势良好。在各级政府惠民政策的大力扶持下,昔日神秘的“人参娃娃”在亚河村生根结果,并日渐发展成了规模基地,村民们也通过种植“人参娃娃”过上了富足、幸福的生活。
细心呵护 “人参娃娃”挣大钱
据了解,西洋参分为野生和种植两大类,种植的西洋参成长期一般为4年。6月4日,走进青山镇亚河村西洋参地的拱棚,只见里面长着一排排白白胖胖的“人参娃娃”,村民正在拱棚内细心地给西洋参松土。“之前,看到人们用人参泡酒、补养身体,我总感觉人参是一种奇珍异宝,离我们老百姓的生活很遥远。”村书记赵景春说,“现在,我们村中的拱棚里种植的就是东北三宝之一的西洋参。”
看着即将收获的西洋参,赵景春很满足。“西洋参种植学问很大,为了种好西洋参,青山镇政府专门为我们订购了西洋参种植书籍,还经常派专家到现场为我们提供技术指导。”赵景春说,“西洋参是我们发家致富的宝贝。因此,对于每棵西洋参,就像是我们自己的孩子一样,倾注了我们的关爱和努力。”
“林药”产业 铺就脱贫致富路
在亚河村,田地里、山坡上,满是一排排连片的蓝色小拱棚。56岁的赵焕臣正在参地里除草、浇水,看着满眼绿色、长势极好的西洋参,他的脸上乐开了花。
“眼下,正是西洋参出苗的季节,得经常除草,还要给参苗遮风遮阳,好让小参苗健康成长。”赵焕臣说,这片参地有300亩,是村集体土地。2016年,村里在这里发展沙棘栽植扶贫产业项目,由于种植沙棘株行距宽,2017年村里决定将栽植好的沙棘空地种植北药人参。沙棘人参套种项目为本村解决了40余人的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每个农民工可以增加收入3万元左右。该项目预计在2021年实现收入200万元左右,给亚河村将带来更为可观的效益,村民们也将通过种植西洋参而发展致富。
“发展沙棘套种西洋参产业,咱甩掉了‘穷帽子’,致富路越走越宽。”赵焕臣说,早年因在家照顾患病的妻子,不能外出打工,全家就靠种玉米维持生计,生活十分困难。在村委会的帮扶下,他在参地做零工,除了年底的分红,每年还能多收入5000元。
突破万亩 中药材蓬勃发展
尝到了种参的甜头,亚河村书记赵景春决定带领村民继续扩种西洋参。“没钱,政府送来扶贫资金,还帮着咱贷款;没技术,镇里请来专家手把手地教,种上西洋参,穷日子终于熬出头了。”赵景春满意地笑了。
据了解,林口县药材种植面积发展到7.45万亩,种植品种达20余个,其中西洋参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巩固扩大省级黄芪、白鲜皮规范化示范种植基地成果,力促步长集团道地药材种植基地落地,着力打造牡丹江流域百里黄芪谷,大力推广庭院平贝,新增北药2万亩。
青山镇只是林口县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林口县坚持“稳粮、扩经、强牧”不变调,突出优质、绿色、特色,大力发展紧缺农产品生产,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着力把中药材产业发展成为“以龙头带动、规模发展、品牌引领、科技支撑”的优势产业。
林口县具备北药开发的先天优势和产业条件,通过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多方投入”的发展模式,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富农、品牌强农战略,着力把林口建成中国北方中药材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优良的基地,成熟的制药企业,为林口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带来了无限活力。
如今,林口县以北药种植示范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北药种植产业,在抓好传统农业种植的基础上,把进一步发展北药经济作为调结构、促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以药致富、药农合一,已成为林口的新亮点。这个夏天,农民绽放的笑脸,药材散发的香气,为这片黑土地上带来了无限喜悦。
(来源:牡丹江市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