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蔬菜信息网

重视心理健康:消极心理压力比重增长

发表日期:2018-11-26 09:21:44 点击次数:664

    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和竞争日益激烈,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全国范围有将近50%人存在焦虑、抑郁、愤怒、牢骚、烦恼、悲观、失落等消极心理,这很容易引发严重的心理障碍与不良行为。针对近年来出现不断增多的心理健康问题。

  扶正失衡心态化解心理危机

  要解决心理健康问题,首先是开展全民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是基础;二是加强社会管理,在国家发展的同时,关注百姓生活,切实解决那些关系千家万户的民生问题,减轻百姓的社会压力;三是积极开设心理服务机构,比如学校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中小学设立心理辅导老师,在中学大学设立心理咨询室,在社区建立心理服务站,在医院开设心理科等。

  在生活中,人们要注意自身情绪、行为和感觉的变化。当负面的情绪较明显时,要及时排解,多做一些使心情舒畅的事,如打扫房间、骑自行车兜风、欣赏音乐、旅游,并且要定时定量进餐,不要喝酒,按时起床参加锻炼,找人交流等,如果仍解决不了,要及时看心理医生。

 心理健康问题随社会发展而变化

     人生的不同阶段面临的问题是不同的,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出现的问题也是不同的。“90年代初期,最突出的就是家庭矛盾问题,因为在社会改革发展时,常常会因为找不到工作而迷茫,家庭矛盾增多。当时中国的股市刚起步,有一些人为急于改变现状热衷于炒股票,但是面对股价跌宕起伏,没有足够的心理和资本的承受能力。在90年代末期,社会经济发展脚步的加快,很多人为了改变生活质量,从而选择跳槽来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工作生活的快速变迁,心理应激能力没有提升,从而导致抑郁症、焦虑症、精神病明显增多。二十世纪以后,科技的不断进步,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这个时候出现了一种新的心理问题叫‘网瘾’,不管是青少年或者中老年人,他们迷恋新的事物,投入网络虚拟世界,把自己很多的幻想都寄托在网络上。此外,升学给学生们带来的巨大压力、随着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大量农民进入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突显……”俸小平说道。

  很多躯体疾病其实是心理问题

  经常可以听到有周边的人说,经常觉得头晕、身体到处不舒服、四肢无力、吃饭不香、失眠等,但是这些人反复到医院全面体检,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医学意义的异常证据。俸小平提示,这些表现在临床上通常称之为“躯体化障碍”。

  躯体化障碍是心理问题“变形”为躯体痛苦,是内心诉求无法满足、内在情感无法表达、心理压力无法释放的结果。受含蓄、内敛的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躯体化障碍发病率比国外高很多。躯体化障碍患者一般没有明显器质性病变。治疗的方法是要让病人明白这种疾病是由于精神、心理方面出现问题而引起的,并鼓励患者合理安排生活,培养兴趣,挖掘积极因素,转移对“症状”的过度关注,患者的不适感自然就会消失。症状严重者可以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使用药物治疗。

(来源:健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