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蔬菜信息网

新闻调查|扬长补短叫响寒地龙药品牌

发表日期:2021-06-07 09:22:07 点击次数:460

     黑龙江中药材产业如何实现新突破?记者月余走访调查,药农、药企、专家把脉支招


     连续一个多月的调查走访,我省多名中药材专家学者向记者表示,除了深加工和人才等方面的短板,黑龙江中药材产业最亟须解决的是种子“卡脖”、专业化交易市场建设和品牌营销的问题。与云南、贵州、安徽等中药材大省相比,黑龙江省的中药材产业起步晚,但因中药材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近两年来增长迅猛。黑龙江省应该扬长补短,早日从中药材资源大省迈进中药材产业强省行列。


     解决种子“卡脖”才能迎来产业大发展


 “黄芪大王”老董并非一举成“王”。


   2016年,退休后的董惠波半路出家,在林口县莲花镇成立了龙九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投资千万元种黄芪,“种中药材跟种平常农作物完全是两码事,其间的酸甜苦辣,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是个什么滋味。水土不服、种子被坑、收获的药材烂到库里……我种中药材这5年,状况不断,最大困扰是种子选购。就怕遇到假劣种子,那绝对是灭顶之灾啊!”


   老董说,市场上黄芪种子有十多种,质量参差不齐,优质率不到60%,所以在选种时慎之又慎。老董说他的企业能活下来还能发展下去,得益于政府扶持,他希望“扶上马还得送一程”。老董凭着一股闯劲儿创造了寒地黑土“一芪五种”“六化一体”栽培模式,生产的黄芪有效成分多糖含量高于《药典》标准8倍、甲苷含量高于标准5倍。为做强品牌,老董给他的黄芪品种注册了“宁古塔”“龙芪”等5个商标,其申报的“林口黄芪”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成为全国5个黄芪“地标”之一。


   2020年,老董种植中药材面积1.1万亩,产量2200吨,产值2100万元。这一年,老董被评为全省中药材(黄芪)种植大王。老董说,这几年他总结了一下:“没有加工,中药材价格常被药贩子掌控,种再多药材也赚不着大钱!想发展必须壮大自己的加工能力。”2020年在省农业农村厅中药材补助资金的支持下,老董建起加工厂,年加工中药材干品2000吨。至此,老董的中药材之路才算步入良性循环轨道。


      在各地采访期间,种植户和政府农业农村部门的工作人员向记者反映,种子良莠不齐、农机具不给力等问题给种植户带来很大困扰。其中,矛盾焦点最集中的地方就是中药材种子问题。


   甘南县种植户马彦秋反映,种子没有统一规范,质量检测困难。泰来种植户徐光明反映,我省板蓝根全部从外省引入种子,种植户只知道大青叶与小青叶不同,关防风和水防风有别,而从种子外观上难以区分。


   再比如白芍和赤芍两个品种,其药用价值相差巨大,价格也相差悬殊,而两个品种的种子从外观难以分辨。不良商贩掺杂使假,手段翻新,防不胜防。


   哈尔滨师范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黑龙江道地野生药材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主任王臣表示,目前中药材种子市场掺假使假现象比较严重,种子的产地、来源、品种、采收时间等都不明确。“这样的种子生长出来的药材,道地性不仅难以保证,而且群体质量和种性大大衰退。”


   王臣建议,我省应加强中药材种子生物学和种子种苗质量标准基础研究,推进中药材种子种苗标准化制定和检验规程,规范中药材种子种苗生产与经营。另外,应加强中药材的优质新品种选育工作,设立专项科研项目和提供资金的支持。


   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称,中药材种子“卡脖子”问题由来已久,在迎来产业大发展的今天,这个问题显得更为重要。我省编制了全省中药材种业创新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推进措施,成立了中药材种业创新委员会,制定了省级中药材种子种苗质量分级标准10个,拟建省级种子种苗繁育基地5个,总数达到11个,努力提高规范化种苗供应能力。

打通信息壁垒


   加快建设中药材专业市场


   5月26日上午,记者接到一个自称是“宋老汉”的电话,他说自己是肇源县头台镇的,他有200亩赤芍今年要起收,问哪儿能收?什么价?他告诉记者,当地赤芍没处卖,只能到内蒙古卖。他透露两个基本信息,第一,当地没有中药材交易市场;第二,药农信息不畅通。


   记者了解到,我省中药材专业市场发育相对滞后,没有形成有足够集聚和辐射能力专业化交易市场。目前,我省仅哈尔滨市有一家“三棵树北药大市场”,其余几个县区在建的中药材集散地还没有效发挥市场作用。


   市场体系建设问题已经引起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2019年开始,我省加快中药材交易市场建设速度。


   作为边境贸易为主的绥芬河市,全市耕地只有5万亩,是全省耕地面积最小的县级市。即便土地资源有限,2021年绥芬河中药材面积迅速发展到2万亩,占耕地面积40%。据绥芬河市副市长李永良介绍,绥芬河中药材产业发展没有止于单纯的种植业。俄罗斯盛产野生药材,绥芬河利用口岸优势,借用自贸区优势打造东北亚中药材专业交易市场。目前,哈尔滨海关已经批准绥芬河自贸片区可进口中药材种类增加到15种。


   一手抓种植,一手抓进口。利用口岸优势大手笔建设药材加工和交易市场,吸引周边产区中药材向绥芬河集聚,带动区域中药材种植、加工、流通业发展,形成辐射能力。目前已有77家中药材进口、加工企业和工商户落户绥芬河,其中5家加工企业已经试生产。


   5月13日,记者采访时看到,投资1.5亿元、占地5.03万平方米的中药饮片加工基地标准化厂房建设已经破土动工;投资1.1亿元、占地9万平方米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正在筹建。


   绥芬河只是我省中药材市场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眼下,我省各地也都行动起来,结合实际加快谋划、实施各自区域中药材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目前,哈尔滨“三棵树北药大市场”重整旗鼓,迁址哈尔滨华南城;珍宝岛集团中药材商品交易中心和质量检测中心已在哈尔滨市松北区动工,在牡丹江市建设的人参交易大市场正在加快筹建;哈尔滨融创中医药健康城项目也在有序推进。鸡西市恒山区、梨树区,尚志市苇河镇、勃利县、铁力市、加格达奇等中药材集散地交易中心正在加快建设。


   另外,我省加快互联网+中药材建设,建设“龙药云”中药材种植信息、监管追溯、供需直连平台,已注册种植企业1446户,省内外采购企业355家。“龙药码”“龙药云+N中药材”陆续上线。


     产地加工规模化  提升龙药品牌知名度


   采访中记者发现,要想让龙药像“云南三七”、“宁夏枸杞”那么出名,产地加工必须规模化,形成集群效应。


      林口县有一个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的乡镇集体企业,1996年转制为牡丹江莲花湖制药有限公司。别小看这个仅有十多名生产技术人员的小药厂,年产值可达5000多万元。这个药厂只生产两个品种的“原料药”,一个是用苦参提取苦参总碱,该药对肿瘤治疗有效;另一个是用刺五加提取刺五加浸膏,具有安神补脑作用。原料大多来自当地。


   5月11日,在生产车间,“80后”企业负责人孟庆乙掰手指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目前市场上苦参总碱每吨卖180万元,苦参每吨收购价1万元;刺五加浸膏每吨卖18万元,刺五加每吨收购价3500元。30吨苦参出1吨苦参总碱,增值5倍;20吨刺五加出1吨刺五加浸膏,增值1.6倍。“刺五加浸膏制片剂,每片含量0.15克,一瓶100片15克,卖10块钱。1吨刺五加浸膏能出多少瓶刺五加片!”


   省农业农村厅中药材发展处处长修国辉表示,在各级政府引导下,目前我省已经有60余家规模以上制药企业,采取“药企+基地+药农”方式,开展产地加工,订单收购,减少环节,让“好药卖上好价钱”。经过两年多发展,我省目前加工企业已达218户,与2018年比,增幅107.6%;年加工规模24.7万吨,与2018年比,年加工规模增幅135.9%。


   此外,我省中药材产业的品牌建设也亟待加强。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员沈铁恒分析认为,中药材大部分被小商小贩收购二次倒卖,难以与终端大型企业接轨,导致我省优质药材缺乏应有的认知度。他建议,应该加强品牌建设,突出道地特色和产品特性,与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建设规划相衔接,继续开展“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药”产业布局,加快推进中药材地理标志认证,全力打造“龙九味”道地药材品牌和林都北药、宁古塔芪、卜奎芪、红星平贝、杜蒙小蒿子防风、依兰赤芍、庆安人参、清河五味子、大同板蓝根、海林刺五加等区域公共品牌。

 同时,联合省中医药管理局实施“名医好药”行动计划,开展“龙江好药”等品牌产品评选活动,认定一批高品质的“龙江好药”“龙江名药”中药材产品。通过中医药博览会、产销对接会等方式,大力宣传推广龙药品牌,打造最具特色的地方名片。


   修国辉表示,酒香也怕巷子深,正如我们的道地药材,久埋深山,鲜有人知。虽然我省中药材产业历史不短,个别品种久富盛誉,但中药材产业大发展、快发展仍处在产业发展的初级阶段,相信通过不断努力,龙药品牌一定会叫响,也一定能叫响。


   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宪表示,我省明确提出“大抓”、“特抓”中药材产业,要突出人参、刺五加等优势“大品种”,建基地、上加工、拓市场,全产业链谋划,集中培育一批名品、精品和优品,叫响“寒地龙药”品牌,打造农业亮丽名片,促进全省中药材产业突破性发展。


(来源: 省农业农村厅中药材发展处)